Service and Communication

年纪越大,益生菌越少?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人超过65%(约7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中老年人居多。但亚健康正趋于年轻化,产生所谓“三十岁的年纪、四十岁的骨骼、五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肠子!”

人到老年,负责重要生理功能的各种部件渐渐老化、效率低下、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症慢慢显现。免疫机制渐渐失去平衡,导致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老年人体内酶活力降低,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

衰老虽然不可逆转,但衰老不等于就要疾病缠身,许多疾病的发生来源于我们对自身的无知和对环境的忽视。国际卫生组织对世界第五长寿区——中国广西巴马地区百岁以上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长寿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比普通老人要多50-100倍。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物系统。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互相依存,维持平衡,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例。肠道微生态系统具有代谢、营养及免疫防护等多种功能。但当肠道菌群紊乱时便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01肠道微生态与疾病

肠道内的菌群随着人的年龄增加变化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大,双歧杆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产气荚梭菌等腐败细菌大量增加,再加上老年人牙齿松动、脱落或由于疾病、喜欢进食精细软烂的低渣食物,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较少,这种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易使中老年人肠道内益生菌减少,腐败菌增加,从而出现肠道菌群紊乱,诱发一些中老年肠道疾病。

肠道疾病

1、大肠癌。当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不占优势地位时,大量有害菌可产生亚硝胺、酚类等致癌物质,长期直接接触多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导致肠黏膜炎症,诱发大肠癌。

2、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紊乱时肠道内致病菌增多,致病菌分泌的肠毒素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分泌的免疫抑制性蛋白可致黏膜免疫失调,诱发异常免疫反应,继而诱发或加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恩病)。

3、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屏障作用,扰乱肠道动力,增加内脏感觉的敏感性以及激活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多重机制导致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

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必然导致肠道有益菌群减少,破坏人体肠道的防御屏障,造成肠道功能紊乱,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此现象在肠道菌群老化的住院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

#02肠外疾病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肠道微生态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结果显示,肥胖人群肠道中拟杆菌数量明显高于消瘦人群,随着体重指数(BMI)增加,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尤其以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最明显。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可改善糖耐量,调节诱发胰岛素的分泌,降低内毒素血症;有学者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粪便中肠杆菌科细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下降。

另外,高脂或高能量的饮食可诱导肠道菌群改变,使致病菌数量增加,益生菌数量减少,肠道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引发慢性炎症发生,进而产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失调。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而这类患者肠道中益生菌的数量减少,我们平时饮食中的鸡蛋、动物肝脏、牛肉和猪肉中均富含胆碱,胆碱在肠道内经细菌消化后可代谢出一种气体叫三甲胺,三甲胺在肝脏中代谢后生成三甲胺-N-氧化物(TMAO),后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

精神障碍性疾病

日本国立神经医疗研究中心对43名重度抑郁症患者和57名健康者肠内细菌对比后发现,抑郁症患者人群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健康人群。这一研究结果显示,有益菌少的人患抑郁症风险较高,同时也发现过敏性肠综合征这种应激性身心病也与有益菌有关。

此外,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缺乏一种特定的肠道细菌物种导致小鼠社交能力不足(social deficit)。这些社交能力不足令人想起人类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症状。贝勒医学院神经科学副教授Mauro Costa-Mattioli博士说,“我们目前仍然不知道它是否能够在人体内有效,但是它一种非常令人激动的从肠道影响脑部的方法。”这可能为开发一种益生菌介入方法治疗人类神经发育障碍奠定基础。

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患者的代谢废物不少需经肠道排泄,导致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表现为益生菌的减少和腐生菌的过度生长,进而加重慢性肾病患者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03肠道微生态的保护和调节

1、饮食对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与调节

合理膳食对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与调节起重要作用,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可溶性膳食纤维所包含的双歧成分是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益生菌)有效增殖的培养基,对于确保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可以选用黑木耳、魔芋、玉米、燕麦、荞麦、小麦麸、果冻、果酱、苹果、柑橘、葡萄、海藻类、豆类等食品,从中获得必要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由此也就获得了所需要的双歧成分。

2、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导致细菌耐药,而且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所以在对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量做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同时规范应用广谱抗菌药,合理联用抗菌药物。

3、合理选择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成分。目前已被确认的几种益生菌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粪肠球菌、鼠李糖乳杆菌等。至今已开发出多种微生态制剂。医用的在临床广泛用于改善肠道功能和辅助治疗中老年肠内外疾病。

综上所述,对中老年人而言,补充益生菌应成为一种习惯或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挑选益生菌有讲究
看活性。世界胃肠病学组织,ISAPP,FDA等多个组织发布指南:菌株活性是益生菌产品所必须的最低标准。活的益生菌能更好的发挥功能:增强肠道粘膜屏障,清除胆固醇,促进溃疡愈合等。活菌数量。人体的肠道面积展开约有400平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的大小,只有活菌数够多才能覆盖肠道。

然而,菌株从口腔到肠道需抵御唾液、胃酸、消化腺分泌物等的侵蚀,大量消耗,存活率大致为1-10%。ISAPP,Health Canada,Italy ministry of health等多国权威机构发布的益生菌指南中均建议:为了更有效的肠道定植,每日每个菌株服用活菌数量应大于109cfu。

多菌协同。单一菌株益生菌功能有限,并且较易产生耐药性 ,多菌种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发挥更有效、更广泛的作用。多种菌共同作用,使得生存能力更强,发挥各自更有效、稳定的功能,多菌种\多菌株益生菌共存能在肠道中形成微生态小生境,从而共同抵御致病菌的定植。

安全性与临床验证。益生菌的菌株应无致病性,无毒性作用。并且需要经过大规模专业临床试验验证,并获专利认证的菌株,其品质和功效才有保障。

益生菌的种类非常多,目前经过实验室认证的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菌种,经过人体采集、培养后效果相对更好。

 

温馨提醒

本文仅供医药专业人士参考,不构成实际治疗意义,就医请到正规医疗机构遵医嘱为准。本平台不承担由内容引起的任何责任。本文不做商业用途,部分文字或图片综合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