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目录:
1.什么是微生态学?
微生态学是在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大量事实证明,过去很多无法解释的生物学和医学现象,用微生态学的观点去审视,就迎刃而解了。
2.什么是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是指栖居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与环境之间,在宿主发育的不同阶段形成动态的、生理性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系。这个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也是栖居微生物的生理性相对稳定的组合状态。
3.什么是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术语,具体应包括活菌体、死菌体、菌体成分、代谢物及生长促进物质。
微生态制剂可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这三者的定义分别为:
(1)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在给予足够剂量时对宿主的健康起有益作用;
(2)益生元为非消化性食物成分(由人体酶难以消化的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构成),通过选择性刺激肠内有益菌生长/活性,从而产生对宿主有益的生理作用;
(3)合生元是指同时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产品。
4.有益菌研究的历史——发现、认识和应用有哪些?
从1899年发现到目前,科学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证明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领域。益生菌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发现、认识和现代研究应用3个阶段:
•发现阶段
1899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Tissier教授首先从健康母亲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发现了占绝对优势的分叉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当时Tissier教授命名为普通分叉杆菌。于1900-1905年,巴斯德研究院的另一位Moro与Tissier合作,首次从人工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出革兰氏阳性、直杆、不分叉的杆菌。接着又从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出革兰氏阳性、直杆、分叉的杆菌。并对该二种菌进行形态学的研究,发现分叉的与不分叉直杆或弯杆菌等形态的革兰氏阳性菌,至此双歧杆菌的两种形态均被发现了。迄今,这两种形态仍然被认为是正确的,并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认识阶段
1)对形态学的认识:
最初学术界对分叉与直杆状两种形态的细菌是两种菌还是一种菌有不同的意见,经过近50年的研究与探讨才认为是一种菌的两种形态。这个结论是1950年Norris等经过精密的实验,将单个菌细胞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单克隆化,结果表明完全可以再现分叉相转向杆状相的过程,证实了双歧杆菌的二种形态,并将分叉状的确定为Ⅰ型,定名为分叉乳杆菌(L.bifidus),直杆状的确定为Ⅱ型,定名为副分叉乳杆菌(L.parabifidus)。这两个型在形态与生物学性状方面均有不同之处。
2)对生物学的认识:
经过近50年的研究,确证双歧杆菌既无外毒素,亦无内毒素,是健康人特别是婴幼儿肠道内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成员之一。通过研究也证实了该菌的各项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特性。该菌刚分离时为专性厌氧或微需氧,传代后转为微需氧或兼性厌氧。
3)对生态学的认识:
对双歧杆菌的发现和研究,是从生态学(确切讲是微生态学出发)开始的。经过大量的观察与研究已经认识到,双歧杆菌对人特别是婴幼儿的营养、免疫、抗感染和抗肿瘤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阶段
50年代后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益生菌的研究趋于更深入全面,并从最初的形态学研究发展为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以往存在的许多问题得到解决,并使认识进一步的深化。这些问题包括形态学研究、微生物学研究、分类学研究及微生态学研究。同时还发展了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在新的理论指导下,益生菌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性更加显露出来了,在保健医学发展阶段,必将成为一支劲旅。
5.肠道微生态环境是怎样的?
人体肠道内有很多细菌,细菌总数达到100万亿个,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肠道菌群种类多达四五百种,重要的细菌有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这些细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并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婴儿出生2-3日后肠道的双歧杆菌开始增殖,5日后达到最高峰并占绝对优势且比重最大(约占98%),随着人年龄的增高,双歧杆菌在肠道内逐渐减少,体弱多病的老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几乎为零,这说明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是检验人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人体肠道庞大的菌群环境中,各种菌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组成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防线。
6.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哪些危害?
肠道微生态失衡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了正常的生理组合。由于菌群失调使有害菌增加,有益菌减少,因而导致人体患病,其中以出现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最为明显,其他如由肠道菌群中的潜在致病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及不易迅速发觉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肝损害、自身免疫病和免疫力衰退等)。
7.导致微生态失衡的五大因素是什么?
1)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肠道正常菌群体破坏很大,很多病人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情况。
2)不良的饮食习惯:有的人不注意饮食卫生,常吃不洁净的食品,不注意调理膳食结构,粗纤食物吃的少,肉类多,从而影响了正常菌群的生长。
3)生态环境恶化:由于空气、水源、土壤等污染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菌群,造成肠道菌群变化。
4)生活无规律:精神紧张,对吃饭、睡觉、大便缺乏规律的人患肠胃疾病比例很高,脑力劳动者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会出现睡眠不足、精神不振,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了肠道菌群失调。
5)人体衰老:肠道菌群随着人体的衰老也有一个老化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的有益菌比例会逐渐降低,并且直接影响健康。
8.什么是厌氧有益菌?
在肠道内有厌氧菌和需氧菌,厌氧菌是常住菌,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则多为过路菌。前者占优势,但又依赖后者消耗氧气,保证其生态条件。肠道对外来微生物的阻抗力来源于肠菌群的厌氧菌部分。正常的动物肠道中的厌氧菌占绝对的优势(95%以上)。正常菌群中的厌氧菌水平高,定植能力就高,厌氧菌特别是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是生理细菌(即为原籍菌),这些厌氧有益菌有强烈的生物拮抗作用,能产生各类有机酸如乳酸、醋酸等,可抑制许多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维护人体健康。
9.双歧杆菌的作用是什么?(1)
双歧杆菌是结肠的主要解糖菌,属于人体正常生理性优势菌群。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在结肠内数量上升,活性增强,则可促进机体的健康。双歧杆菌对人体的优势作用如下:
双歧杆菌在肠道内是重要的优势菌群,双歧杆菌对宿主的健康生存至关重要。双歧杆菌主要定居于回肠(1013—1017CFU/g)和结肠(108—1012CFU/g)它伴随宿主终生,无毒无害。
生物屏障作用:作为原籍菌,它们直接参与膜菌群的构成,与黏膜受体形成特异性可逆性结合,既坚固了机械屏障,又构成了生物屏障,对于阻止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定植或异常增殖,或与内毒素释放和移位具有重要的生物屏障作用。
提高定植抗力作用:双歧杆菌是肠道占位密度最大的优势种群,它控制着其他过路菌在肠道黏膜的占位密度和组成,刺激肠道蠕动和腺体分泌,是构成机体定植抗力(CR)主要因素之一。
促进微生态平衡作用:双歧杆菌在肠道迅速定植和增殖,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酸等,不仅具有可用于肠道黏膜细胞修复,同时还可降低局部环境的pH,抑制腐败菌等生长和繁殖,促进微生态平衡作用。
化学屏障作用:双歧杆菌不仅产生乳酸和乙酸等短链脂肪酸,而且产生大量生物活性酶和葡萄糖苷酶,以及细菌素和类抗生素物质如双歧杆菌素、乳酸杆菌素等,能抑制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弯曲菌、志贺氏菌和霍乱弧菌的生长,这些物质共同构成重要的化学屏障,也是定植抗力构成的主要因素。
免疫赋活作用:双歧杆菌等产乳酸菌不仅可刺激黏膜免疫,如局部免疫和IgA产生前体细胞通过体内循环活化全身的黏膜免疫,还可以作为免疫佐剂,诱导各种免疫功能的活化,如促进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活性增强、中性粒细胞游走、吞噬作用增强、抗体产生细菌活化,各种细胞因子适度的产生增多等,提高全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感染、抗肿瘤和抗衰老的能力。
10.双歧杆菌的作用是什么?(2)
抗变异原活性:人类日常摄取的食物中含有不少的致癌物质或变异原性物质,双歧杆菌等肠道菌群可通过许多代谢活动,对致癌和变异原活性起修饰作用,如杂环类、偶氮类物质,它们可与这些物质结合,可降低其致癌和变异原活性,减少这些物质与组织受体结合,降低它们的毒性和对组织细胞的损害作用。
营养作用:双歧杆菌等原籍菌能分泌许多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水解酶,参与机体对这些物质的分解和吸收,并参与许多水溶性维生素的合成,如维生素B1、B2、B6、B12、VK、烟酸、叶酸等,这些都是机体营养和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双歧杆菌等肠道原籍菌对于Ca2+、Mg2+等阳离子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降低胆固醇和血氨作用:双歧杆菌等分泌结合胆汁酸水解酶等,可以使结合胆汁酸降解为胆汁酸。血胆固醇有一半以上在肝脏形成胆汁酸,通过肠肝循环回到肠道内,由于双歧杆菌等肠道正常菌群分泌活性酶作用,使游离胆汁酸与胆固醇在肠道沉淀而随大便排出体外。双歧杆菌等生理性细菌,可以利用氨作为氮源合成氨基酸和尿素,而不能分解氨基酸和尿素转变成氨,因此可以降低血氨浓度,辅助性防治慢性肝病和肝性脑病等。
抗肿瘤作用:双歧杆菌等产乳酸菌抗肿瘤作用与免疫赋活作用,如与巨噬细胞活化、肿瘤坏死因子产生等,提高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及时清除突变细胞,降低致癌物活性密切相关;同时与这些生理细菌定植和增殖,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尤其是减少腐败菌致突变致癌作用酶产生,以及降低其活性有关,如β-葡萄糖醛酸酶、偶氮还原酶、亚硝基还原酶等,这样就减少了致癌物的产生、活化和滞留,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11.乳杆菌的作用是什么?
乳杆菌(L.acidophilus)具有拮抗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作用。嗜酸乳杆菌的生理作用仅次于双歧杆菌,它们直接参与生物屏障的构成,提高定植抗力,对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入侵有拮抗作用;它们还参与多种维生素的合成,如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泛酸和叶酸等;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和吸收,改善矿物质代谢,如增加血钙、镁含量,减少血钾浓度等生理作用;它们还有免疫赋活剂的作用,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和B细胞抗体的产生,能提高机体普遍的免疫力;同时,能产生乳酸、乙酸等,降低环境pH,以及产生细菌素和抗生素类物质如嗜酸菌素、双球菌素、乳杆菌素等,发挥种群间相互制约作用,减少条件致病菌的革兰氏阴性菌过度繁殖,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释放;提高机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减少肠道产氨和降低血氨和酚,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延缓动脉硬化等;拮抗黄曲霉菌的产毒能力,分解亚硝酸盐等,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并具有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延缓细胞老化等抗衰老作用。
12.肠球菌的作用是什么?
肠球菌作为膜菌群外层的生理性细菌,具有坚固生物屏障的生理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消耗局部分子氧,降低氧化还原电势,分解一些代谢毒性产物如H2O2,促进厌氧原籍菌的定植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在人的肠道菌群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肠球菌,与原籍厌氧菌一起维持肠道的定植作用。作为微生态制剂的组合,越接近自然的生理性组状态,其效果就越好。而且,这些使用肠道正常菌群中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在肠道原籍生境中是对人体无害的。
13.思连康属于哪一类药品?
思连康属于微生态活菌制剂药品,在我国微生态活菌制剂产品属于生物制品类,思连康以完全不同于西药、中药的作用机理,采用以菌抑菌,扶植并补充人体有益菌,属于拮抗致病菌的生态疗法。为治疗人体肠道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享有绿色药品的美誉。
14.思连康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由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组成。其中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为人体正常生理性优势菌群,蜡样芽孢杆菌作为兼性厌氧菌在肠道内消耗局部分子氧协助其他优势菌群在肠道定植、繁殖,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
15.思连康治疗范围有哪些?
1)成人:
菌群失调
腹泻/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放化疗相关性腹泻)
便秘/成人功能性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糖尿病便秘、妊娠期便秘、化疗相关性便秘
功能性消化不良
对免疫力低下、癌症、肿瘤、肾炎、肝炎、糖尿病、高血脂、放疗、化疗及术后患者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2)婴幼儿、儿童:
各种肠功能紊乱/菌群失调
腹泻:感染性腹泻(病毒、细菌)、非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炎症性肠病、放化疗相关性腹泻)
便秘:儿童功能性便秘
消化不良、腹胀、腹痛
小儿偏食、厌食
新生儿黄疸
婴幼儿湿疹
免疫力低下
矿物质、钙、铁、维生素D、叶酸等吸收障碍引起的疾病
16.思连康治疗机理是什么?
通过补充人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的方式,并通过兼性厌氧菌蜡样芽孢杆菌的加入,在肠道内消耗局部分子氧,帮助人体固有的和补充的正常生理性厌氧有益菌定植、繁殖,拮抗致病菌,形成生物屏障及化学屏障,提高机体免疫力,恢复菌群平衡,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17.思连康如何保证活菌在有效期内的活性?
思连康”在生产过程中以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执行,产品中活菌的有效数量达到109(10亿个)以上,并采用先进的冷冻干燥技术(-80℃低温)使活菌休眠后混合辅料制成片剂,药板包装采用铝塑真空封装,有效避免药品吸光和接触空气,同时思连康创新应用“包微囊”技术与增殖因子促进剂等保护措施使活菌有效通过胃酸并在肠道内被激活,在兼性厌氧菌——蜡样芽孢杆菌创造无氧的有利环境下,迅速定植、繁殖,抵制致病菌,治疗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