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and Communication

炎症性肠病多发于年轻人 益生菌如何辅助治疗?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消化道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两种疾病。目前中国人群IB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发于年轻人,病程迁延难愈。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累及全消化道,出现肠外表现和并发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消化功能的终身性疾病。

持续腹泻、腹痛要警惕
在生活中,腹痛、腹泻是再常见不过的小病,假如腹泻、腹痛持续了1-2个月,或者在接受了正规治疗后,仍反复腹泻、腹痛、便血,甚至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肠镜等相关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IBD患者本人乃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对IBD的知晓程度都很低,导致该病长期被漏诊或误诊。

有患者长期反复腹痛,腹泻,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阑尾炎,在切除阑尾后,腹部仍一直隐约作痛。后经过肠镜、小肠CT等检查后,消化科、放射科、病理科多学科联合诊断,才确定为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与IBD
01正常人的肠道菌群

人的肠道是一个稳定、平衡的微生物“王国”。正常成年人肠道细菌的种类有500~1000种,数量更是多达100 万亿个,比自身的细胞数量都要多。

肠道微生物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也称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起代谢紊乱,产生有害物质,影响消化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引发多种疾病。中性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如果大量增殖,或从肠道转移,就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及疾病的发生。

这些菌群通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生态平衡,原理类似于我们的自然界。肠道菌群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是生命必需的组成部分。如果肠道不存在稳定的细菌生态,那么人就不能正常生存。
02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肠道菌群失调始终伴随着炎性肠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发现,炎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减低,变形菌门增加而厚壁菌门减少,双歧杆菌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且活动期患者较缓解期患者减少更明显。
双歧杆菌可通过增强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等方面有效地减弱IBD患者肠道的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除肠道细菌种类改变外,炎性肠病患者肠道真菌组成也存在异常改变,包括维克氏酵母菌属、曲霉属、念珠菌属增加,而外瓶霉属、链格孢属、翘孢霉属、青霉属等减少。
此外,还存在肠道噬菌体数量增加现象。这些肠道菌群改变与炎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IBD的治疗
由于病因不明,IBD的预防和治疗都比较棘手,一般来讲,疗程至少需要1~2年,有的需要终生维持治疗。
一般治疗:补液、补充电解质,防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是注意补钾。便血多、血红蛋白过低者适当输红细胞,病情严重者暂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粪便和外周血检查是否合并艰难梭菌或巨细胞病毒感染,粪便培养排除肠道细菌感染,如有则进行相应处理。
药物治疗:分为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中毒症状明显者可考虑静脉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一般不能治愈,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辅助治疗IBD
研究证明使用益生菌治疗IBD,不仅能增强肠道上皮细胞(IECs)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同时可以减轻肠道慢性炎症。《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均指出,加用益生菌可提高疗效,且副作用小,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炎症性肠病治疗有效。
应用益生菌来缓解或治疗 IBD 已成为目前针对 IBD 的主要疗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
01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提高免疫力,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02增强抗氧化能力,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减轻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损伤;

03激 活 TLR-4 /NF-κB 信号通路,调节 TLR-4 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TNF-α,MPO 和 LPO 明显改善;

04减少 P-选择素表达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05抑制Th17 细胞,降低 IL-17 的分泌;

06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等

随着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日益清楚,其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作用逐渐显露出来,这些发现为解释益生菌的治疗作用提供可能性,也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IBD患者日常护理
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处于营养消耗状态,良好饮食习惯对于患者的恢复极为重要。目前认为患者应该遵循以下膳食原则:
1. 饮食个性化;
2. 少食多餐(以间隔3-4小时为宜),宜选择高能量和营养价值高的食物;
3. 保证水分摄入,适量饮水(每天至少1.5-2升);
4. 根据目前的肠功能,最大限度的摄入能量和蛋白质;
5. 鼓励遵循优质、均衡的正常饮食;
6. 食欲不佳时补充营养剂;
7. 在疾病发作期间,患者可能需要消除引起症状的食物,例如含乳糖的食物、高纤维食物和高脂肪食物;
8. 如果不喝牛奶及奶制品,鼓励用含高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来替代(如豆腐,甘蓝菜,低乳糖奶酪或无乳糖牛奶);
9. 在疾病发作期间,减少膳食纤维摄入是有益的,可以考虑摄入更容易消化的水果和蔬菜(例如煮熟易消化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果皮和种子);
10. 避免不必要的饮食限制。
日常生活中出现持续性腹痛、腹泻,尤其是经过正规治疗无法缓解时,应高度怀疑炎症性肠病,及早筛查。
确诊的患者要对疾病有所认识和了解,增强坚持治疗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用药,定期随访监测病情,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